原标题:如果卷不动,离开中国车市或许活得更好?
来源:优视汽车
是的,这个标题完全没有嘲讽、讥笑的意思。
当有些品牌还在积极主动的表态“家在中国”时,其实我是真心劝部分合资或者海外品牌可以考虑逐渐阶段性,有策略的离开中国市场。
为什么这么说?首先中国汽车市场也许确实是当今全球体量最大的,也是最具活力的单一市场,但如今的中国市场实在是太“卷”了。
这场内卷大战是从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新旧势力之争开始,在2020年之前,中国汽车市场格局从未像今天这样剧烈震荡过。
当时即使是最激进的造车新势力们,也从来都是很谦虚的称自己的目标从来不是抢占燃油车市场。
然而在这两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攀升,而乘用车市场整体的量能没有明显放大的背景下,新能源车对燃油车市场的争夺开始变得明目张胆,而且越演越烈。
这场内卷争斗到了2023年,已经把几乎中国的所有乘用车企业都卷入了进来,无一能够置身事外。
一面是新能源车企们、自主品牌们喊出了“油电同价”、“科技平权”等等的口号,无非是从价格和配置上企图彻底碾压传统的合资车企。
一面是库存高企的合资车企们开始频频用价格战来应对。
竞争的白热化,似乎已经到了“不死不休”的地步。
今年整个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已经低到了接近3%,是六年来的最低水平,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。
现在这种竞争已经不再是零和博弈了,而是负和博弈。
可以说从2023年开始,到未来的2025年甚至更远的时间,“要利润”还是“要市场”,对所有车企而言,已经不由得自己选了,只能“要市场”,否则就可能出局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合资品牌没有巨大的销量规模来压低成本,确保有利润空间可以“牺牲”,否则就意味着只能用亏损卖车来保市场份额。
以目前国内合资品牌的情况来看,能有此规模实力一战的恐怕只有“一田一众”。
那么其他的合资品牌们呢?如果加入到这场内卷大战中,可能有的企业即使亏损卖车也未必能保得住市场份额,最终它们多半都会被拖垮。
这就回到了文章一开始给出的观点,离开中国市场或许能活得更好。
其实不少车企虽然在中国市场表现江河日下,但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却是业绩节节攀升。
最典型的就是现代汽车集团(包括起亚),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年销180万辆的韩国品牌,今年一季度在中国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.5%,远低于其全球平均市占率7.3%。
但是论销量,2022年现代汽车集团全球销量仅次于丰田和大众,排在全球销量榜第三。
在欧洲和北美,现代汽车的市占率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10%。
论营收,今年一季度现代汽车的销售额是37.78万亿韩元,同比增长25%;净利润3.3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09.49%,利润率甚至超过了行业标杆的丰田。
眼下,现代汽车集团早已把重心放到了印度和北美市场。
而一向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就是不冷不热的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集团,旗下包括标致、雪铁龙、Jeep、菲亚特等等品牌,几乎没有一个在中国市场被认为是卖得好的,但人家在海外市场也是稳健增长。
2022年Stellantis集团营收和利润双双创下新高记录,今年一季度,Stellantis集团营收472亿欧元,同比继续增长14%;企业销量(不含中国合资公司)达147.6万辆,同比增长7%。
可以说中国市场的拉垮,并没有影响Stellantis集团的整体业绩。
再说一个早已退出中国市场,很多人已经逐渐淡忘的品牌铃木汽车。
铃木在中国市场曾经的最好成绩也不过就是年销10万辆的水平,5年前退出中国市场时,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个品牌已经没有前途可言了。
然而,2022年铃木的全球销量达到了297万辆,日本本土销量仅次于丰田,甚至还称霸印度市场,这已经超越了退出中国市场之前的成绩。
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:这些都是非常善于控制成本,而且“利字当头”的企业。
Stellantis集团从成立至今,似乎就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与成本作斗争,财务出身的Stellantis集团CEO唐唯实素有成本杀手之称。
现代汽车在欧洲和北美市场都是以性价比著称。
而铃木被誉为是“小车之王”,也是成本控制的高手。
从企业角度而言,趋利是一个正常的行为,无利可图就果断退出。
反倒是大众与丰田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,也是最重视中国市场的车企,目前都因为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而影响了集团整体的业绩表现。
今年一季度,大众汽车的利润同比下滑31.3%,丰田汽车利润同比下滑了42%。
当然,丰田与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根基最深,用户基数也最为庞大,仍有实力与竞争对手周旋,绝不可能放弃。
但更多的二线品牌们,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卷,早点收手,不要陷入太深,或许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
最近,去年在华亏损5.72亿美元的福特汽车,在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也对外表示,决定减少在华支出,只专注于产生最高回报的业务领域。
看,又是一家在“利”这件事情上回过神来了的企业。
(文/优视汽车 老炮)
注:配图来自网络,权利归原作者所有,一并感谢!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