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品牌向上,消费向下
来源:优视汽车
品牌向上,消费向下,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。
遥记得几年前,自主品牌们纷纷喊出了品牌向上。
2010年自主品牌70%以上的销量都来自于指导价在8万元及以下的车型。
2014年这一比例降到62.7%。
此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产品价格迅速拉升,2019年8万及以下的产品销量只占到27.6%,10-15万(含)中端产品的销量却上升到37%,15万以上产品的销量也上升到12.3%。
时至今日,借助新能源的势头,中国品牌几乎已经可以理直气壮的把价格向高端豪华品牌看齐。
高合、腾势、理想、蔚来、极氪这些新兴品牌们的主力车型都在40万以上,甚至不乏有的产品达到70-80万元,更有像仰望U8这样的车型价格突破100万元。
然而,有媒体的统计数据却显示,我们的汽车消费并没有跟随着品牌向上而升级,相反却有朝下的趋势。
从上图可以看到,2023年上半年的乘用车销量数据不仅比2022年同期有所下滑,而且销量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。
2022年上半年,销量最大的三个价位段依次是,20-30万元272万台、30-40万元259万台、10-15万元159万台。
到了2023年上半年,销量最大的三个价位段变成了10-15万元312万台、20-30万元166万台、5-10万元160万台。
20万元以上价位市场,2022年上半年卖了总共571万台,2023年上半年只卖了301万台。
特别是代表着高端定位的30万元以上价格段,占比从2022年上半年的29.4%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4.2%。
而在20万元以下价位市场,2022年上半年卖了445万台,2023年上半年却卖了651万台。
15万元以上的各价位段销量都有所下滑,15万元以下各价位段销量都明显增长,其中10-15万元增长最为明显,销量几乎翻倍。
不难看出,主力价格消费区间下移的趋势十分明显。
表面上看,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价格战。
一方面是油电切换,燃油车高库存带来的压力,另一方面则是合资车的溃败,导致其只能靠价格优惠来支撑。
新能源这边为了拿到竞争下半场的入门券,必须提升销量,也因为今年电池成本的不断下探,有了价格战的空间。
今年以来汽车掀起的价格战可以用“惨烈”来形容。
从年初到现在,大大小小的价格战从来没有停止过,而且降幅之大是前所未有的。
动辄数万元的优惠幅度,足以让一款20万元以上的车型直接降级到20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。
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。
这或许可以解释各价格段的销量结构会发生改变,但却不能解释今年上半年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。
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,没有人能“独善其身”。
经过了疫情三年,老百姓的钱包已经空空如也了,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。
在满足基础家庭生活状态的情况下,老百姓也一定是能省则省,对汽车消费的需求也变得理性和保守起来。
原来有能力买40万级别车的,现在可能只考虑30万级别,原来想买30万级别车的,现在转而考虑20万级别的,甚至有人干脆取消了买车的计划,因为谁也不愿意为非刚性需求过度消费。
事实上,从头部车企的销量结构也不难看出消费降级的趋势。
比如月销量已经超过27万辆的比亚迪,其主力车型唐家族、宋家族、元家族、汉家族、海豚、海豹都集中在20万元以下市场;另一个新势力中唯一1-6月累计交付量破20万辆品牌埃安,其主销车型Aion S和Aion Y也都是定位在15万元以下市场。
而像零跑、哪吒、深蓝这些第二阵营的品牌,也都是要靠着把主销车型的价格打到20万元以下,才获得了销量的提升。
二手车的市场情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消费在降级。
按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,2023年1-7月,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034.08万辆,同比增长了14.54%。
这说明买旧车的人正在变多。
以国人的买车习惯,已经国内汽车市场的成熟度来说,老百姓买车一定还是会优先选择新车,买旧车的人变多绝对不会是人们主动选择了旧车,而是迫不得已。
不过降级也有好的一面,虽然大家的消费水平在降级,但买到的汽车产品却没有降级。
毕竟车企为了销量,相比不断下降的价格,产品的功能、配置还是在不断丰富的,也就是说产品的性价比、质价比一定是比过去更高了。
现在10万元买到的车,可能相当于过去15万元甚至20万元的水准。
照目前这种经济形势和竞争格局,这种巿场结构调整还会进一步强化。
一句话,大势在变,厂家只有顺势方能有为。
对于购车者来说,今年到明年的时间里可能都是难得的买车最佳时机。
如果不是刚需的,建议你不妨再多等等,性价比更高的车可能还在路上。
(文/优视汽车 老炮)
注:配图来自网络,权利归原作者所有,一并感谢!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