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dede:global.cfg_webname/}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汽车/新能源 > 正文

当前关注:新能源汽车的“淘汰赛”

来源:    时间:2023-08-21 12:47:07

  原标题:新能源汽车的“淘汰赛”

  来源:看看新闻

  视频加载中...

  新能源汽车,短短10年把渗透率从不到1%做到27.6%、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“弯道超车”的底气何在,能否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,谁会“落幕”,谁能“一路凯歌”?

  不期而至的价格战

  浙江杭州市中心的一家汽车4S店内,销售人员正向顾客卖力推销,本是“金三银四”的购车旺季,店里却有些冷清。

  尽管刚推出了新品车型,市场关注度不俗,但4S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自国补取消后,顾客大多持观望态度,下单的寥寥。

  2023年一季度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堪称激荡。

  1月,持续了13年的国补“退场”,维持30个月的产销增长宣告结束。

  正当众多汽车还在对后续行情观望时,特斯拉忽然宣布降价,最大降幅达13.54%,打响价格战“第一枪”,“洗牌时间”不期而至。

 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,从宏观层面来看,今年一季度国内整体消费恢复缓慢,从汽车产业自身来看,从今年开始,“国六”全面实施,各大车企清理库存的需求较大,两方面原因相叠加,导致了一季度的降价潮。

  相比于特斯拉,国产新能源汽车技术集成能力仍有差距,一些厂家依靠堆积零件来维持高性能,成本自然也就比较高,在“价格战”面前不占优势。

  压力面前,一些造车新势力开始“亮起红灯”。

  4月1日,天际汽车发布通知,部分岗位停产、停工,几乎于此同时,自游家的官方APP及官网宣布停止服务,爱驰汽车也被爆出延迟发放工资.....细数之下,已有八九家国内新能源品牌“告急”。

  造车新势力为何“倒下”

  浙江温州,威马汽车生产基地,2016年11月开建,一期投资额高达67亿元,年产能接近20万辆。

  如今这里大门紧闭,鲜有人员进出。

  在工厂对面的威马员工宿舍区,记者遇到了厂里的员工。

  闲谈中,工人告诉记者,这半年里,他几乎都是在宿舍里等待消息。

  不过,公司创始人CEO沈晖表示,威马汽车其实并没有完全停产,只是目前产量较低。

  不久前,他们还接到了万辆海外订单,目前正在整合供应链准备全面复产。

  成立于2015年威马汽车曾位列造车新势力头部,尽管此后与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品牌差距拉大,但仍是二线造车新势力的代表。

  2020年9月,威马宣布完成D轮融资,一度创造了中国汽车有史以来最大单笔融资额。

  作为第一个敢自建工厂的车企,最早获得整车生产资质;黄冈工厂总投资更是高达202亿元。

  不过,当初大举扩张的背后,重生产、轻研发的经营策略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隐患,三年研发总投入不及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品牌一年的投入。

  这也使得产品缺少差异化、标签并不明显。

  今年2月底,沈晖在接受采访时反思企业陷入危机的原因,第一是产品缺少特色,没能培育种子用户群体,第二是智能化方面存在短板。

  两点反思均与产品与技术相关。

  但不管怎样,带着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等特征出生的新能源汽车,一边顺应了时代潮流,一边绕开了百年传统车企燃油车的专利限制,让整个长三角乃至中国汽车产业,看到了自主品牌“弯道超车”的希望。

  靠着全新的技术、全新的商业模式,以及产业扶持等优势,国产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、一路狂飙。

 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看来,新能源汽车产业,往往代表了一个地方产业升级的方向,它背后还有着产值大、税收高、就业和发展带动力强的这么一个因素。

  所以地方政府在这一块,一直热度不减。

  2015年前后,仅仅三年时间,中国各大城市就“冒”出了近百个新能源汽车品牌,零跑汽车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距离温州三百多公里开外,与威马几乎同时诞生的零跑汽车,将生产基地选择在了浙江金华。

  从一开始,他们就主要精力花在了产品研发上。

  工厂负责人谭学钢告诉记者,目前产线70%以上的零部件都是自研自造。

  数据显示,零跑汽车过去3年累计亏损近45亿元,毛利率均为负数,尽管如此,企业仍在研发投入14.1亿元,较2021年增长90.6%。

  零跑汽车CEO朱江明告诉记者,以前燃油车迭代周期通常为6年,随着电子架构、电子零部件的迭代速度加快,汽车迭代的速度会加快,“大鱼吃小鱼”的机会也越多,不创新意味着被淘汰。

  技术迭代慢,销量上不去,供应链没议价权,成本就降不了,恶性循环的背后,是部分车企核心研发能力的明显短板,而这恰恰正是新能源车企从淘汰赛中突围的关键所在。

  对此,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行研团队负责人蒋炜认为,最近几年政府支持力度正在减弱,有些企业就会产生资金链断裂。

  另一方面,没有创新,一味追求同质化,追求跟别人是相同的一些产品定位,甚至相类似的客户群体,都可能使得这些企业走不远。

  “下半场”造车,到底拼什么?

  时隔三年,作为2023年全球首个国际A级车展,上海车展又创造一个新的历史,新能源新车发布数量首次超过了燃油车。

  这届车展也被成为史上最“卷”车展,90万人观展,1500辆新车,超过三分之二都是新能源汽车。

  采访中,几乎所有被访者,无论造新能源整车的,还是身处供应链中一环的,都有一个共同感受:“大洗牌,提前来了”。

  政策层面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逼近30%后,除了国补退坡,取消绿牌优惠等呼声不断。

  此外,宝马、奔驰等“财大气粗”的跨国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,都给新能源车企的未来带来了更多不确定。

  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行研团队负责人蒋炜认为,现在新能源品牌大概有80多个,对于中国这个市场,依旧是显得过多了。

  大浪淘沙,在不远的未来,一定会发生。

  放眼未来,智能化将是新能源汽车“淘汰赛”下半场的主题,如何更好将智能化应用落地,将是新能源车企们的必修课。

  (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张琦 吴振华 孙佳逊 高原)

声明:来源非IT商业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,一切法律责任自负。文章内容仅供阅读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谨慎对待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, 如有异议可投诉至:Email:342 4350 938@qq.com

频道精选

2017-2019 Copyright © IT商业科技网 备案许可证号粤ICP备2022153948号 豫公网安备110102003388号

紧急处理QQ:133 4673 445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