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市场回升行情不会太远,战略性配置电子、医药、新能源
来源:华尔街见闻
核心观点:
1、基本上我们现在具备了底部的特征,同时回升的行情也不会太远。
从秋季比如九月份、十月份到年底来看,总体来说,市场还是会存在一定向上空间。
未来两个季度,绝大多数行业都会出现见底回升。
市场应该是从前面偏主题的投资,慢慢可以过渡到景气度投资。
2、今年景气度慢慢向下,但是这些行业长期还是出好公司,还是有投资价值。
比如电子,四季度,我认为是一个考虑布局半导体比较合适的时间。
3、新能源车最悲观的时候过去了。
它的行业格局已变得相对清晰,有些公司优势已变得比较突出,整个成本已下降,而且价格调整对于销量是有响应的一个进程,这种进程,使得板块里核心的公司,现在基本上能看清楚了。
它的投资属性也比大多数消费品要好,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,它的增速要好于大多数消费品,依然还是有投资价值的,只要它的估值相对合理。
4、要去评估这里面是不是市场对医药是不是存在一些错杀。
为什么很多重大冲击事件之后,往往从长期来看,是一个行业的底部,往往是这个原因。
5、电子、新能源、医药这三块都是过去一年甚至两年在进入调整周期的行业,到了这个位置,我们往后看,长期需求都相对较明确,增速逻辑都好于整体经济,更有价值的,估值是调整的。
所以在布局时,值得考虑做战略性配置。
6、从其他角度来说,未来几个方向可持续关注:第一,AI;第二,另外一个产业趋势,跟新能源有关的,汽车智能化;第三,再往后就是机器人。
8月23日,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官陈果在华安基金《创业板50ETF与科技创新投资研讨会》上分享了秋季A股的策略展望。
陈果曾多次荣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等奖项,是A股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策略分析师之一。
以下是投资作业本Pro(微信ID:touzizuoyeben)整理的精华内容,分享给大家:
市场已到底部,回升行情不会太远
市场从不变的角度来看,它有些东西确实是周而复始的周期轮回。
从变化来看,每一次市场都有不同的理由去让大家去悲观。
每次熊市似乎都不一样,但是最终都会有熊牛的转化。
现在这个时间点,我认为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讨论布局的机会。
从各方面情况来看,现在已经是底部了。
从最精准的点数来说,也许在这里面有一些反复,但是底部本身就是一个区域概念。
基本上我们现在具备了底部的特征,同时回升的行情也不会太远。
从秋季比如九月份、十月份到年底来看,总体来说,市场还是会存在一定向上空间。
四季度可布局半导体
未来两个季度,绝大多数行业都会出现见底的回升。
市场应该是从前面偏主题的投资,慢慢可以过渡到景气度的投资。
前面大家景气度在往下走,得看未来,要去想象中长期空间大东西,要想象一些题材甚至一些交易性主题。
当景气开始见底,甚至开始有所回升,市场景气度的投资逻辑就会慢慢回来,这里面涉及到有一些行业我们可以去讨论。
今年景气度慢慢向下,但是这些行业长期还是出好公司,还是有投资价值。
比如电子。
电子行业是周期性的行业、是老行业,也是科技新的行业。
如果去考虑半导体,这个行业已经超过半个世纪,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它放在TMT里面?因为在科技里面,不断有新的创新周期、新的产品周期,总在增加对它产品升级的需求。
过去,在互联网时代、个人电脑时代“炒”过半导体公司;后面,在手机时代,也是看好半导体公司;现在进入到AI时代,龙头还是在半导体公司。
我们需要看到未来边际改善的点是哪里?
第一,整体供给、库存不断去化,到一个低位;第二,需求里的结构在不断改善,手机占比下降,汽车、电子上升,包括AI相关带来算力、芯片需求上升。
所以它的行业需求增长中枢在慢慢往上移,库存再慢慢去化。
在这种背景下,要考虑去布局。
去年底今年初,大家去考虑布局有点早,整个库存周期其实还在去化。
但现在看四季度,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。
很多人讨论顺周期,顺周期是有一定机会,但科技里面,最顺周期的、弹性较大的、和后面科技创新周期相关的,就在半导体中。
半导体目前是(处于)非常值得关注的周期底部。
从很多指标来看,它的周期见底之后的回升,具备一定弹性。
现在很多传统行业周期问题是,见底之后可能没有弹性,但半导体一旦见底,之后会具备弹性。
最后它还有个中期逻辑,就是进口替代周期。
这是个长周期,不是库存周期,甚至不是产品创新周期。
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,现在基本是库存底部,创新周期已开始,进口替代长周期持续进行中,这三个周期放在一起,如果它机构配置、行业表现、估值还在低位,你就应该去配置。
今年TMT里,电子或者半导体的排序在最后面,我认为反而在TMT里我们要重视这个行业。
新能源里面还是有阿尔法
另外一块,新能源。
新能源比较复杂,它需求增速最快的时候已经过去。
我们也在关注它新的创新或者新技术,但它的新技术现在这里占比没那么大,没有出现像AI这样的新的创新周期。
可能在汽车里面有智能化、在光伏里面有迭代周期,但这个(新能源)里面还是结构分化的。
但是它自身的大周期也有改善,尤其在新能源车领域,非常明显。
新能源车,在年初时,市场非常悲观,价格战。
以后可能像家电一样,大家利润都砍到不赚钱,最后很多公司退出。
整个进程实际比大家想的要快,而且要好。
确实价格调整,这个没有问题。
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几点:第一点,它不是同质化竞争,是有分化的,中国造车新势力也好,对于产品定位、这里面核心的技术有明显分化,而且都还在进展中。
这个跟固化的、大家无差异的传统家电行业不一样。
第二点,成本下降的非常快。
比如碳酸锂的价格等,成本下降的非常快。
第三点,市场对于价格的需求响应还是很好。
整个价格一调整后,马上销量就能够起来,就能超预期,没有必要每个公司都把价格达到成本线,因为销量已经能起来了,只不过销量没有分化。
可能有一部分新势力公司销量非常领先,这个是来自他们的差异化。
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看出来,我们就会发现,新能源车最悲观的时候过去了。
它是一个行业格局已变得相对清晰,有些公司优势已变得比较突出,整个成本已下降,而且价格调整对于销量是有响应的一个进程。
这种进程,(使得)板块里核心的公司,现在基本上能看清楚了。
新能源整车也好,包括核心的电池,核心的一些环节,哪些公司是龙头,已经看的比较清楚,供给格局未来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,实际也没有太多新增进入者。
你现在说还要再去投钱,做动力电池,再做个整车,已经赶不上了,它的行业格局已经优化了。
反而,我觉得它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属性。
这个投资属性没有之前增速最高的时候那么强,但是比大多数消费品要好,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,它的增速要好于大多数消费品,那依然还是有投资价值的,只要它的估值相对合理。
新能源行业目前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来看,这里面还是有阿尔法。
贝塔稳住了,里面有阿尔法,包括新的技术,汽车智能化,包括光伏(光伏的供需情况要更差一些),但里面还是有一些新技术可以去看。
有些医药可能被错杀,有些投资价值已出来
再后面就是,医药。
过去几年来,这个行业持续调整,机构配置和估值都下降,今年也有一些事件。
首先,调整,我们得看到它的调整逻辑,本身有很多肯定也是合理的。
医药行业和过去肯定会有一些变化,(比如)行业的现象、行业的利润率,但有一些是不变的。
整体需求,包括随着老龄化趋势上升,这个不变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要去评估这里面是不是市场存在一些错杀。
举个例子,不管里面有没有不规范或腐败的现象,不变的患病就医的需求,人们对药不变的需求,这个公司应不应该低?哪怕这个医生,不管他之前的行为怎么样,我相信有一些药的需求没有变。
第二,医药行业里面结构可能会有变化。
有一些药是通过费用,或者灰色这种去驱动,可能市场份额占的相对较高。
而另外一些公司,可能是真正靠产品驱动。
当这个事情纠正之后,另外一些公司反而市场份额有可能会上升。
第三,有些公司相对可能不太受这些事情的影响,包括它是全球化的一个市场和需求,这个我们都要重新去评估。
市场总是一开始就整体性的,一看到这个事件,第一反应都是负面,去“杀”整体板块的估值。
后面开始分化了,发现有些没什么受损,有些甚至还有收益;再有些虽然受损,但是估值已经充分反映,盈利还会增长,它不是一个往下走的行业,那么这时投资价值又会出来。
为什么很多重大冲击事件之后,往往从长期来看,是一个行业的底部,往往是这个原因。
所以,我觉得现在值得把分化的逻辑梳理出来。
总的来看,我觉得这三块都是,过去一年甚至两年在进入调整周期的行业,电子、新能源、医药。
到了这个位置,我们往后看,长期需求都相对较明确,增速逻辑都好于整体经济,更有价值的,估值是调整的。
所以在布局时,值得考虑做战略性配置。
持续关注AI、汽车智能化和机器人
从其他角度来说,未来几个方向可持续关注:
第一,AI。
今年AI有一定程度主题投资的特征,但是它也有有基本面的公司,像有些光模块公司,今年、明年盈利的增速相对来说较强。
未来这个方向不会一直是主题。
确实会有一些公司能够抓住这个机遇,能够把它在商业化体现出来,产生盈利,和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相像。
这个主题,如果要去看,要看三五年时间,(在这)中间有些公司的涨幅可能就非常大,所以必须得持续跟踪。
也许未来,比如创业板50ETF里,因为不断优胜劣汰,(会)开始有一些AI相关的、有实际业绩的公司慢慢上升。
另外一个产业趋势,跟新能源有关的,汽车智能化。
从全球产业趋势来讲,包括中国的技术禀赋来说,是能够把握这次产业革命的,也是边际成本相对较低,能够出高利润率,能够出现高速增长的一个成长的赛道。
这个是我觉得未来一两年,假设有一个科创的、持续的上行周期里,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赛道。
它和AI也会有相关关系,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非常重视AI。
本质上未来是一个智能时代,智能驾驶本身也是其中重要一环。
再往后就是机器人,机器人也有智能化。
从这个角度,马斯克的布局非常值得大家去回味。
从现在解决痛点和技术成熟度来说,相对于智能驾驶,它的渗透率处于更早期的阶段,但有时候渗透率变化的时间实际不那么确定,有可能一两年中会出现一些非常强的爆款,所以需要持续跟踪。
陈果从业证书编号:S1440521120006
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↓↓↓
本文作者:刘蕴仪 王丽 来源:投资作业本
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,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